在丹顶鹤起舞的地方——
一位女教授的三十载追光之路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于小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姐妹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有点激动啊,仿佛又回到了初登讲台的那一刻。。。
我叫于小娟,是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教授,一个在盐城扎根三十年的“新盐城人”。
缘起:一场“太阳雪”的浪漫奔赴
三十年前,因为爱情,我义无反顾辞去江西省建筑设计院上海分院的工作,追着爱情,揣着对三尺讲台的向往,来到盐城。记得那时,家人不理解,整整一年不接我电话。那时的盐城,冬天特别冷,让南昌长大的我第一次见识到艳阳天里大雪纷飞的模样。庆幸的是,同事送来的电热毯、邻居端来的热汤面、球场上师生的欢呼声,让我这个异乡人暖到了心窝里。迄今,回想起初来盐城第一年的画面:球场上进球时同学老师们的欢呼雀跃;操场上伙伴们齐放风筝的蓝天白云;办公室大家探讨教学科研争的热火朝天;菜市场里新鲜欲滴的蔬菜瓜果,食堂师傅们温暖真挚的笑脸,我都觉得好温馨好美好!
生长:盐碱地里开出的紫藤花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盐城是默默耕耘的拓荒者,今天的她已然是翩翩起舞的丹顶鹤:长三角的璀璨明珠、“一带一路”的活力枢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江苏省最长海岸线、最大沿海滩涂、最广海域面积的盐城宛如滩涂上腾空的丹顶鹤,正展翅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而我的盐工岁月,恰似校园里那架紫藤——在包容的土壤中舒枝展蔓: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并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从助教到教授,盐工托举我完成学术攀登;教育途中,团队协作出剑鞘,斩获“三首批”殊荣(主持的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一流课程、首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双星闪耀,省教学名师与省模范教师的桂冠,铭刻着三尺讲台的荣光。科研路上,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社会发展项目)以及开展多项服务地方的校企协同创新科技攻关,标记着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当秸秆化作滩涂治理的魔法棒,当盐渍土/滩涂蜕变为生态修复的试验田,我们用科技钥匙解开了一个个工程密码。
追光:执着与热忱的共鸣
今儿,我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执着,或者说“执念-死磕到底”。“国家首批在线课程”前序“首批省在线精品课程”打造中的酸甜苦辣,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和许多同行一样面临(三无)困境:无资金来源、无成熟范例、无技术支援。是因为对“打造精品”的执念和死磕,让我们取得了成功:我自掏腰包组建团队,最终锁定由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毕业生组成草根制作“天团”;我海量观影寻找灵感,BBC《地球脉动》反复拉片十遍,笔记记满三大本,见识新颖有趣打动人心的知识类视频模样;我逐字逐祯打磨精品,啃完岩土大师太沙基的中英文版传记,脚本来回修改4遍,液化动画鏖战5轮,终于用3分钟视频讲透大师的学术精神。不疯不成魔。正是这种死磕到底、近乎偏执的执着追求,我们的课程才能脱颖而出,最终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这让我深信:教育创新的密码,藏在每一帧画面的淬炼里。
如果说执着是方法论,那么“情怀与热忱”就是我科研生涯的永动机。正是情怀与热忱的共鸣让我孜孜不倦、逐光而行。
关于情怀:记得很多年前,我被一场秸秆焚烧的浓烟击中——呛人的气味、遮天蔽日的烟尘、农民无奈的背影,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我要把秸秆从环境负担变成岩土工程宝藏!带着这个情结,我和团队开启十余年科技攻关,先后主持完成国基面上项目创新构建了秸秆加筋土强度衰减演化模型、秸秆用于滩涂治理的可行性和适应性等项目;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将秸秆探索应用于道路工程中软基加固、边坡坡面防护以及滩涂加固等实际工程中。
关于热忱:曾有个[吃力不讨好]的横向课题摆在面前:“船闸混凝土沉降控制研究”,经费微薄却要求高,挑战大。因为“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热忱”,我和团队选择迎难而上:为了获取真实的土性指标,我用微薄经费的1/3补勘了岩土数据,并带着学生在工地实验室一呆就是2个多月;为了解决书本理论与实际差距问题,一点点修正,一次次推翻,一步步靠近,手算本摞起来一米高,电算稿铺满整张办公桌;三次推倒重建模型,最终成果经受住了实践考验。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对年轻的女科研人说:科研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解决现实痛点的长情陪伴。在热爱里寻找答案,把论文里的公式,写成大地上的诗行,才是科研最美的模样。
致未来:追光者之歌
姐妹们,盐城的海风永远裹挟着希望!你看:丹顶鹤在滩涂写下优雅的诗行;麋鹿群在湿地奔跑成流动的风景;紫藤花年复一年染香求知路。在这里,每个努力奔跑的女性,都是自带光芒的追梦人。让我们继续——以专业成就自我,用温度照亮他人,与这座“让人打开心扉”的城市共赴山海,共舞倩影!